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3的文章

林益世裁判書的節錄

下面是法院不認為林益世構成貪汙的理由,請各位鍵盤法官一同研究,大家與其憤怒、幹譙、羨慕,不如來趁機來研究一下法律。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裁判書 -- 刑事類 101,金訴,47 http://jirs.judicial.gov.tw/FJUD/ -------- 5. 節錄綜上可知,最高法院歷來對於公務員收賄等罪有關「職務上之行為」,原則上採取「法定職務權限範圍說」之觀點。此在行賄者與收賄公務員約定之賄賂對價事項,正係要求收賄公務員就其本身職務權限為特定行為之行使或不行使之情形,固無疑問(即「親自滿足對價事項型」)。然依現今公務員體系具有指揮監督、人事任命等關係之構造,高階公務員確可藉由自己所具有諸如人事權、指揮監督權(上下或平行監督)等特定職務權限,而實質參與、干預或影響其他較低階政府機關或公務員為特定之公務決定或執行(即「假手他人滿足對價事項型」)。此情形,毋寧更是造成國民不信賴政府機關公務執行公正性之主因。純粹的「法定職務權限範圍」說,除使高階公務員盡得以輕易脫免貪污罪責,更無法正確詮釋本罪所要打擊之貪污行為,並非法之正確適用。參諸本罪的保護法益,不僅在要求公務員公正執行法定職務,亦在保護一般國民對於公務員職務行使公正性之信賴。因此在「假手他人滿足對價事項型」之場合,倘收賄公務員係透過其法定職務權限或與之具有密接關聯行為(下稱「職務密接關聯行為」)之行使,直接或間接對於其他政府機關或公務員有關公務決定或執行,實質上產生具有關鍵性之影響力,進而滿足賄賂對價所約定之事項,其造成國民對於公務執行公正性之不信賴,影響更詎。最高法院前述99年度台上字第7078號「龍潭工業區購地案」及「陳敏薰人事賄賂案」判決及101年度台上字第6482號「二次金改金融控股公司合併案」判決,針對「總統」藉由附隨於人事任命權之實質決定權,而對「所任命之政府官員」有關「公務決定或執行」,利用親自參與、影響或干預而發揮實質影響力之整體行政行為,亦認為係總統「職務上之行為」,其意旨即在此。 6.本院就所謂「職務上之行為」,進一步闡釋所持意見如下(另參附圖一之1至附圖一之2圖說所示):在一般「親自滿足對價事項型」之情形,收賄等公務員直接藉由其基於法律或命令所明定(如機關組織法、行政作用法、法規命令、職權或職務命令、機關內部行政規則等)之法定職務權限所應為或得為之公務行為(即「法定職務權

筆記工作法

圖片
我是個很容易分心的人,我一生一直在跟專心工作這件事情奮戰。之前寫過兩篇關於怎麼專心的文章,講的方法大致差不多,就是要用一個計時器,然後在時間沒到之前不能分心,如果分心的話,就要重新計時 「Pomodoro 專心法」: http://pinky-monkey.blogspot.com/2013/01/pomodoro.html 「Now Habit 我的解藥」: http://pinky-monkey.blogspot.com/2008/01/now-habit.html 專心的單位以半小時為目標,萬事起頭難,只要一熬過一開始那沒有頭緒的階段,後面自然做得很順,所以忍耐、不讓自己分心撐過半小時就能突破這個障礙 不過我最近遇到的難題是:用這個方法也沒用,因為我回到座位時就很多人來問問題、討論事情,再加上我常常開會,很難得到半小時的不被打斷的完整時間。我常常剛準備要來專心就有人來討論事情,然後我就忘了自己剛剛在做什麼,然後就去讀信,讀一讀才發現,啊!我剛剛那事還做到一半,而且事情做那邊也忘記了,很像老年痴呆症 前幾天突然想到,我可以把現在正在做的事情用Evernote(註一)記起來,然後把Evernote視窗開在一個明顯的地方(註二),這樣子我不管中間怎麼被打斷或是怎樣分了心,只要我回神之後馬上去看這一個Evernote視窗。我就會知道現在自己正在做什麼。這有點像有部還不錯的電影叫「Memento」講一個沒有記憶力的人,靠著記筆記來思考和生活跟欺騙自己 http://www.imdb.com/title/tt0209144/ 後來我在這個記事本裡愈記愈多東西,我一開始除了寫現在正在做的事之外,我還會寫一個小小的目標,還有我預計會花多久時間,規劃的步驟,可能遇到的困難等等。工作時,我會在工作和這個小筆記視窗之間來回。如果是寫程式,我改好了那個檔案或是測試過了某個步驟,我都會在筆記本記下。然後一開始規劃的步驟如果完成了,我就會用 刪除記號 把它刪掉,如果中間做到一半發現要增加步驟,我也會去這個小筆記視窗修改,總之這個小視窗像我的第二個腦,我想到什麼就寫到這個裡面 其實這個方法也是在資料庫系統常常會使用的一個方法,叫做check pointing(註三):系統會不時把目前的狀態寫到硬碟去,這樣子如果系統出現失敗,回復的時候

關於Big Data

圖片
這兩天看到兩位學長們寫的,關於Big Data的好文,貼在最這邊分享給大家 翟本喬學長寫的「IoT 和 Big Data 商機的迷思」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ben-jai/iot-%E5%92%8C-big-data-%E5%95%86%E6%A9%9F%E7%9A%84%E8%BF%B7%E6%80%9D/10151577263144113 洪士灝學長寫的 「Big Data技術是台灣的未來?是有機會的,但是不要編神話好嗎?」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04/big-data.html 「什麼是Big Data研究」 http://hungsh-ntucsie.blogspot.tw/2013/04/big-data_18.html 我自己也想發表點簡單的意見,我才疏學淺,見識遠不及學長們,只是說說自己的經驗和想法 我接觸Big Data是在Facebook加入第一個組:Data Infrastructure的時候,在這個組我做的是Hadoop的開發,我是Facebook早期從事Hadoop開發的人員之一,Facebook有兩個重要的Hadoop項目:HDFS-RAID和Corona我都有參與,寫了不少的程式(見註一)。我也是第一個Facebook自己培養出來的Hadoop Committer(見註二),也實際操作過數千台的Hadoop機群 我現在沒有在從事Hadoop本身開發了,但是現在在的Search Team使用Hadoop來建立索引,是Hadoop的上層重度使用者。總之我對Big Data是有一些背景的,從底層怎麼實作、管理到最上層如何使用都有一些了解 什麼是Big Data?我想簡單的說就是資料太大,大到一台機器沒辦法放下,要用幾十、甚至幾千台電腦來放,資料放在分散的機器上面,計算和儲存上面跟以前非常不同,所以有很多新的技術問題。Hadoop只是其中一個處理Big Data的軟體,還有很多其他的軟體,只是Hadoop是免費的開放程式碼,又有Yahoo、Facebook、Twitter、Netflix這些大公司在使用、支援,所以非常流行。才會讓大家有一個印象認為Big Data就是Hadoop 我覺得Big Data這幾年會

Facebook粉絲團

我剛才建了一個Facebook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productiveguy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去這個粉絲團按讚,之後我寫的文章就會自動出現在你的Facebook裡 現在很少人會想到要點開一個Blog來看了,RSS這種東西也只有很少數的人會用,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是看Facebook的新聞。為了順應潮流,(而且我怎麼能不用自己公司的超棒產品呢?)我決定開了一個Facebook粉絲團,以後應該會把文章同時貼在兩個地方 我這幾天有認真考慮要不要好好經營這個Blog,讓它有多點讀者。我想過這樣做有什麼好處,我又不賺廣告費,我也沒法從中得到什麼實質的經濟回饋。而且還冒著拋頭露面,被人批評的風險。我的網誌是從MSN Space一路過來的,以前是寫給朋友同學看的,所以我用的是真名,而且讀者甚至知道我什麼學校畢業,在那邊上班。這樣把自己的生活暴露在外面,其實有點可怕 不過我也很想把自己一些想法分享給大家,想成為一位對輿論有正面影響的知識份子。我自知學養見識都還很淺,不敢說我寫的東西就多了不得。我只是希望只是在我經驗範圍,我比較了解的事物,能跟大家分享交流。在網路上寫作,對我而言也是一個刺激自己成長的方式。而寫給大家看,得到別人肯定,的確一件很令人滿足的事情 不過我很忙,不知道這個熱忱會持續多久。之前大女兒出生之後,網誌大概快一年沒有寫。我希望我之後能規律地在這分享一些有用的東西 好了,快去按讚了 順便分享這個link叫你朋友通通按讚吧!

八年的網誌

圖片
這兩天因為受訪的關係,我的Blog流量爆增,因為知道會有很多人來看,昨天把我的Blog從以前到現在看了一遍。想說清理一下,看看有沒有什麼不適當的內容:P,有的話要趕快移除 我從2005年開始在MSN Space上寫文章(到現在MSN都倒了,天啊),2007年移到Blogger,到現在已經將近八年了。一路看我著自己寫的文章,不只主題改變了很多了,寫的風格也差很多,一開始都是寫給MSN上的朋友看的,風格很搞笑,笑這個罵那個的,現在看還是覺得自己好好笑,而且裡面很多自己私人生活圈的瑣事。後來移到Blogger之後,因為開始很多陌生人來看了,就變得比較一板一眼。到後來2009年上班之後,要顧慮的事更多了,內容簡直嚴肅到爆炸,想聊公司的事,又怕到時候不小心洩漏個什麼祕密被開除。我自己也變得很不喜歡寫,每次想寫什麼,打沒幾個字就刪刪刪,想說這寫這個不妥,有很多人會看,必須寫得面面俱到,真的很難寫,像便祕一樣,跟以前那種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風格很不一樣 昨天看的時候,剛好跟我一位Caltech學弟在聊天,貼了很多篇以前的文章給他看,我們都覺得以前在Caltech的時光好快樂。這學弟跟我非常有緣,是我建中、台大、Caltech的學弟,後來又被我拉來Facebook,現在在Facebook則是我的組員,學經歷和我一模一樣(題外話,我覺得天下雜誌才應該要去訪問他才對,他以前還得過IMO數學銀牌,而且是 Caltech Charles Wilts Prize 2012年得主,是正港的資優生,應該比我更有話題性,不然啇周來訪問一下他好了)。所以我們有很多共同的記憶,他也是我排名第二的好朋友 我們有時候在公司的時候會覺得讀了PhD很不值,因為花了五年,然後PhD的那些技能(讀paper、寫paper)在公司裡面用處不是很明顯,公司裡很多大學畢業就出來撈錢的人,幾年後就賺比PhD畢業還多錢了。但是昨天看那些的文章的時候,覺得PhD的日子很好,有很多空閒時間探索人生。不像現在時間都被工作塞滿,然後剩下來的時間也都在想買房子、買那一支股票之類的俗事。其實讀PhD對我的人生而言,還是很值得的一件事。我也很慶幸以前有留下這些網誌,因為這些東西現在想寫也寫不出來了 好吧,現在要回到這文章的主題了,要來回顧一些老文章 認真的老翁,很廢的我 :2006年,剛剛說的學弟剛加入我們實驗室的時候

天下雜誌的訪問

今天好多人分享我被天下雜誌訪問的文章,我的newsfeed完全被淹沒了。我想是本人出來面對的時候了。記者是我大學同學的老婆,來採訪的時候,並不是要以我為主題,主題是關於台灣和美國的產業鏈,我只是這個主題的一個採訪後記,畢竟我只是一個小小的美國台勞。 關於這個訪問,我有一些想法,還有一些想解釋的: 一、我來美國工作確實是一連串意外造成的 我想每個人的人生大概都是這樣,一件小小的事情就可能完全改變人生的走向。如果當初不是遇到馮世邁,最後我一定不會到美國。如果不是遇到不景氣,我也不會進Facebook。不過除了運氣,我要自誇一下,我確實很努力:進Caltech很不容易,進Facebook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並不是說景氣不好,我「剛好」就進了Facebook,其實面試非常不容易。我的同事們都是非常優秀的人,能跟這組人工作我覺得很幸運,從他們身上我學到很多。在公司裡面我也一路遇到很多貴人,之前組裡的tech lead,教會我很多事情,還有我現在的老闆,給我很多機會展現身手。我除了感謝上帝的安排,也感謝這些一路上幫我教我的人 二、我無意批評台灣的工作環境 文章很大篇幅說台灣的待遇不佳,工作環境不好。我要強調我本人沒有這樣的想法。另外在何處工作本來就是個人選擇,在美國工作沒有比較高等。我其實很不喜歡人家強調地域,像是「矽谷」怎樣怎樣的、「紐約」怎樣怎樣,感覺待在那些地方就有什麼了不起一樣,其實沒有,不過也是地球上一個地方。會留在美國,只是我和我老婆面對各種因素的一項選擇,我們做這樣選擇的時候,其實也失去了很多東西。其實在那邊都很好,只要能安身立命,日子過得開心,都是一樣 三、台灣的工資待遇 全世界的資方都是一樣,給錢只要給到他想要的人才不會跳槽就可以了,再多給就是浪費。為什麼Google要給員工這麼多錢,因為他如果少給,人就跑去Facebook。事實就是台灣的企業只要給這樣的錢,就可以留住他想用的人。價格就是由供需決定的,並不是說資方「故意」要少給錢。就好比你去市場買菜,一把蔥十元就能買到的,你不會想出二十元。我覺得這件事情的重點並不是勞資對立,而是台灣的產業發展到了瓶頸,原本大賺的電子製造業出現衰退,導致薪資跟著衰退。怎麼找新的出路才應該是討論的重點 四、關於熱情 文章很大部分講熱情,我覺得這很重要